一场穿越大山的心灵之约

一场穿越大山的心灵之约

发布者:尹菊琴发布时间:2017-12-26浏览次数:678

1224日下午,位于大山深处的青田北山镇寒风凛冽,但当地北山学校迎来一群远道而来的大朋友,他们是来自人文与法学院青协的志愿者们,并为孩子们带去了过冬的生活用品。最高兴的其实是学校五年级的16个孩子。杭电一群大学生与250公里之外的青田山区孩子,形成了一种近乎亲人的关系,是因为最近两年来,他们“一直在一起”。

(志愿者和对接的小朋友在视频聊天)

“我和青田有个约”

事情还得从2年前杭电人文与法学院周锋老师在青田县挂职团县委副书记谈起。当时,周老师主持 “青田县留守儿童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”的课题,与人文与法学院严莹、吴新慧、刘涛3位老师共同组织我院学生去青田县调研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。调研发现,青田北山镇位于库区,那里的留守儿童很多。北山学校是当地唯一的学校,只有100多名学生。“其实孩子们的家庭经济条件也不算差,学校获得的社会资助也不少,但学校70%孩子都是留守儿童,相比物质条件,他们最缺的还是精神上的陪伴,一些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孤独孤僻症状。”

“孩子们需要陪伴,杭电可以做些什么?”周锋老师与学院领导商量后把想法告诉了人文与法学院青协,该组织很快组建了“我和青田有个约”项目小组。

大学生们思路很活络,他们根据这些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,设计了“大伙伴陪小伙伴视频聊天室”“给孩子们手写信”“我荐书你来读”等平台载体。“毕竟两个学校离的太远,经常去看这些孩子不太可能,但视频聊天容易实现,写信更容易传递情感,只要有心,空间距离的阻隔容易克服。”当时的项目小组负责人刘丹青说。

有了思路,项目小组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,报名的有几百号人,经过面试遴选,15名“爱心大使”很快到位,组成了“我和青田有个约”特别小分队。两年过去了,“我和青田有个约”陪伴的第一个班15名小学生已经毕业,现在对接的是五年级一个班,共16名学生。现在的视频聊天频率是每两周一次,时间在周五晚上的6:309点,实现11聊天。

(志愿者和对接的小朋友的书信)

(离别时刻,志愿者和孩子们依依惜别,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

“我不能资助你,但我能陪伴你长大”

“我与青田有个约”特别小分队中,有一个特殊志愿者,她就是研一学生陈嘉仪。陈嘉仪读的是在职研究生。平常周一到周五上班,周末在杭电上课,不管有多忙,她没有落下过一次和青田孩子的视频聊天。

记者在和杭电特别小分队志愿者聊天中发现,其中一些学生自己当年就是农村或城市留守儿童,或者自己小时候受过父母离异困扰。“小分队负责任人俞李笑说:“虽然平常就是和留守儿童们视频聊天,互通互信,有时直接去看看他们,但越做越发现这不是一件小事,杭电学生一届又一届,我们要把陪伴关心传承下去,和北山学校的一届届学生结对子交心,让孤独的留守儿童们感受到,来自社会的陪伴一直都在。”俞李笑在采访中恳请记者,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“陪伴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”,“我们虽然不能在物质上资助他们,但能陪伴他们一起长大,做他们灵魂伙伴,将爱永远传递下去。”

(考虑到隐私和个人意愿,本文中出现的部分人员用的是化名。)

/杭电党委宣传部、杨昌天,图/人文与法青协